查看原文
其他

世间再无霍金,时间永留简史:致敬霍金!

2018-03-14 新读写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据BBC消息,英国当地时间3月14日凌晨,物理学家霍金去世,享年76岁。


霍金的子女在一封声明信中写道:“我们对父亲的突然离世感到痛心,他是一位伟大而杰出的科学家,他的勇气、坚持以及他的杰出及幽默鼓舞了世界各地的人。”


消息传来,人们一片震惊!“有一种不敢相信的感觉”,很多人说。


@全人类的损失啊。


@最接近外星人的地球人去世了。


@他属于星辰宇宙。


@天呐!说不上来的感觉 总觉得他带着一些秘密走了……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惊人的巧合:


斯蒂芬·威廉·霍金(1942年1月8日-2018年3月14日)


生于伽利略(1564月02月15日-1642年01月08日)忌日


死于爱因斯坦诞辰(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


这位在轮椅上度过了大半生的老人,拓展了人类知识的领域,一次又一次把人类的目光引向宇宙,并用他独特的人生经历为我们讲解了人生的意义和思想的价值。


现在,他一定是独自去探索宇宙了。



最近听到的关于霍金的故事,就在不久前的达沃斯论坛上,是作家郝景芳和参加论坛的一个摄影师分享的。


这个摄影师主要拍摄人物,


“他去给霍金拍照的时候,霍金的精神状态并不好,眼皮一直睁不开的状态,他的围巾下面全是针眼,每天都需要注射多次针剂,以维持眼睛下面仅有的一小块活跃肌肉活跃。就连这仅有的一小块肌肉,也在慢慢萎缩中。”


坐在轮椅上的霍金,几乎全身都不能动了,但摄影师拍完快要离去的时候,依然问了霍金一个问题:


“您能不能再给我一个词,表明一下您想对这个世界说的话?”

 

他的护士说:“对不起,摄影师先生,霍金先生已经很累了,他恐怕完成不了了。另外,他眼睛下面的肌肉也在萎缩,最近经常出错,可能他也做不到。”


 

摄影师正准备离开,突然听见屏幕上光标的声音,他和护士都停下来看,看到霍金靠眼睛下面那一小块肌肉指挥的光标在移动,最后停留在w上


护士还是说,“不好意思,霍金先生最近打字经常不受控制,有时候打出来的字是没有意义的。”


光标又动了。


第二次,停留在o上面。过了一会儿光标又动了。最后停留在w上面


Wow。


你能想到吗,霍金对这个世界发出的词,是惊叹!即使一生受尽病痛折磨,全身失去控制能力,只有眼睛下面一块肌肉可以控制,他对于这个世界,依然像一个孩童般热爱。


虽然他是一位轮椅上的囚徒,但他的一生却比我们这些四肢健全的人丰富、精彩得多。


这个时代的科学研究越来越依靠昂贵、复杂的仪器以及成百上千人的合作。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已不再是科学家,而是以科学为职业的工匠,尽管有的还是能工巧匠,因为他们的研究已不再受热情和兴趣驱使,而是为生计所迫,受利益驱使。


但在霍金身上,还多少保留着那种业已消逝了的科学家的古老形象:高傲,专注,特立独行,激情四射,且智力超群,虽然似乎谈不上清贫寂寞。


霍金在《时间简史》里说,他出生的那天正好是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去世300周年。这是一个让人振奋的巧合,好像找到了霍金这种几百年出不了一个的天才诞生在世界上的理由——1942年1月8日,从此又多了一重意义。


但即使后来成为一个经常被和伽利略相提并论的大科学家,霍金仍然不认为他的出生日期有任何的寓意或是为他的未来指引了任何方向,他说那一天也许出生了上百万人,他只是其中普通的一个而已。


事实上,霍金的青少年时期就是一名极普通的学生。和他的父亲弗兰克有点儿像,霍金说话都吐字不清,旁人都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但两人自己交流得挺起劲。


同学们笑霍金说话是“霍金语”,还打赌说霍金以后一定没什么大成就。


霍金小时候和妹妹在一起


霍金中学时期天赋已经开始显现了。他的同学曾回忆,霍金那时候最喜欢设计游戏,他设计的迷宫游戏有时得花一个晚上才玩得出结果。所以考上牛津对他而言是小菜一碟,而且进入学校后就算不认真学习,他也能够顺利毕业。


还记得他对导师说的那句名言么:“随便你们打几分,给我A我就留在牛津,给我A-那就去剑桥……”


一个学习并不十分努力、过着快活日子的牛津大学学生,希望在未来可以找到一份数学教师的职位。他却在21岁这年听到了噩耗,他患上了被医生认为是绝症的“运动神经元病”,最多只剩下两年的生命。


这会给一个年轻人带来什么样的打击和改变?真正面对这个问题的史蒂芬·霍金给了我们一个难以想象的答案,他以顽强的求生欲和旺盛的生命力创造出一个奇迹,成为“运动神经元病”患者中存活时间最长的人。


55年来他一直生活在死亡边缘,当他得知自己身患绝症后仍然抓紧完成了自己在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业,并且顽强地活了下来,结婚生子,从事科学研究,直至成为剑桥大学的教授和名满世界的科学家。


他在逐渐丧失行动能力的一生中,思想扩展到了整个宇宙,他被人们认为是继爱因斯坦之后人类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他坐在轮椅上的形象已经成为剑桥大学和物理学的一张名片。


患病之前的霍金


霍金教授因为他多年来的奇特疾病造就出的特殊形象和他的闻名世界的高科技轮椅而被很多人称作科学界的偶像派,这话倒是毫无对霍金教授不尊重的意思。


就连他自己也说:“我的名望带给我的烦恼之一就是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被人认出来,即使戴上深色的墨镜也不行,因为人们会认出我的轮椅。”


霍金最初的愿望是当一位数学教师,因此他追随他父亲进入牛津大学学习自然科学,因为当时没有数学专业而主攻物理学。


对于在牛津的学习经历,霍金并不感到十分自豪,回忆起在牛津读书的日子,他说他大概总共学习了1000个小时,平均每天只有一个小时(英国的大学时间为3年)。


霍金依靠自己的天才轻松地从牛津毕业,来到剑桥大学攻读宇宙学博士学位,这听上去并没有太多的意外和挑战,但是从医生那里听到自己身患绝症的消息改变了他的人生,使他一下子失去了人生的一切希望。


在得知自己最多还能活两年的时候,他只想能在死前完成自己的博士学位。强烈的求生欲与求知欲的结合,最终诞生了一个医学奇迹,也造就了一位科学大师。


这个55年来始终挣扎在生死线上的病人拓展了人类知识的领域,一次又一次把人类的目光引向宇宙,让人们对于宇宙的开端与终结有了更多的想象。


幼年霍金


这个外形独特、逐渐丧失活动能力的宇宙学家与理论物理学家,不仅成为英国皇家学会最年轻的会员之一,同时也因为从1979年开始坐上了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教授的位置而被大众所熟知。


这个剑桥大学最值得骄傲的位置曾经属于牛顿,因此霍金也开始被认为是牛顿的继承人。


霍金真正走进大众的视野不仅是由于他奇怪的疾病,更源于他的科普著作和让常人听来感觉玄而又玄的研究领域。


他希望以简单易懂的科普著作让人们了解他的研究成果,其中以1988年出版的《时间简史》(A Brief History of Time)最为著名。



尽管他希望让大多数人都能读懂而尽量使用了通俗的语句,不引用太多公式,这部“大众科普读物”仍然让大多数人摸不着头脑。


但这却并不影响书的销量,它在英国《星期天泰晤士报》的畅销书排行榜里连续出现4年,总共销量超过1000万册。


就连霍金本人也感到惊奇,他很难理解一本描述宇宙的书会比麦当娜以性为主题的书更能吸引读者。


之后,他2001年出版的《果壳里的宇宙》(The Universe in a Nutshell)略显艰深,仍然让读者趋之若鹜,而2010年出版的新书《大设计》(The Grand Design),则又在全世界掀起一波大众讨论宇宙奥秘的高潮。


这本书中并没有太多新鲜的论调,行文却更加直接。开篇一句“哲学已死”似乎在宣称物理学在人类知识体系中将取代哲学的位置。


而后,霍金仍然难以抛却所有一流物理学家的情怀,希望发现一个大统一理论来描述整个宇宙的方方面面——霍金称之为M理论。


这一点,作为科学家的霍金从来没有改变过,正如他在1985年曾经说过的:“我的目标非常简单,我希望对于宇宙有一个全面的理解,为什么宇宙是现在这个样子,还有宇宙到底为什么存在。”


一个失去生活能力与日常快乐的人,可能更容易感受到智力带来的快乐与尊严。霍金说,我们只不过是一种生活在一颗小行星上的高度发达的猴子,但是我们却可以理解整个宇宙,正是这样使我们特别。


霍金与第一任妻子简的婚礼


霍金对于宇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与他在牛津大学的好朋友罗杰·彭罗斯(Roger Penrose)一起研究利用广义相对论构造的宇宙数学模型。


从70年代开始,他专注研究引力奇点问题,通过数学手段证明,黑洞只是一个通过广义相对论得出的一个自然而然的结论,宇宙中遍布着黑洞。


同时,他又通过高超的数学手段证明,只需要3个变量就可以完备地描述一个黑洞的性质。


在1974年,他更是得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结果,黑洞不仅吸收一切进入它周边的物质,同时由于量子效应,它也在向外辐射亚原子粒子,就是说,黑洞有一天终将因为向外辐射而消失——尽管这个过程将极其缓慢,人们将它命名为“霍金蒸发”。


曾经有一个读者问霍金,如果你有机会问爱因斯坦一个问题,你会问什么?


霍金回答说,我会问爱因斯坦为什么不相信黑洞的存在。


作为大众心目中爱因斯坦的“继承人”,霍金在很多问题上与爱因斯坦并不一致,甚至是背道而驰。


尽管霍金的宇宙学研究发端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但是他却一直希望可以通过数学手段统一量子力学与相对论而得出大统一理论,对此,想必爱因斯坦不能认同。


爱因斯坦始终认为量子理论不完备,并且留下了一句名言——“上帝不是在掷骰子”,对此,霍金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来回应,题目简单直接:《上帝在掷骰子吗?》(Does Godplay Dice?)。


霍金的结论是,是的,上帝是在掷骰子,也就是说物理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概率来决定的,也因此我们无法确知未来。


在此事上,霍金倒是不乏英国式的幽默,他说:“我注意到,即使是那些声称世界上一切事情都已经事先注定而无法改变的人,他们在过马路前也会仔细地往两边看。”



作为一个英国人,霍金喜欢打赌也就一点都不稀奇,只是他的赌运一直都不怎么好。


霍金曾经打赌说,欧洲的大型重子对撞机(LHC)找不到希格斯玻色子,结果却从瑞士传来了疑似发现希格斯玻色子踪迹的消息。


他最著名的一次打赌是在1997年与美国理论物理学家约翰·普瑞斯基尔(John Preskill),霍金认为黑洞会吞没并摧毁它周边的一切,包括信息,信息一旦进入黑洞,就将彻底消失。


但是到了2004年,霍金承认,根据霍金蒸发和量子扰动理论,他解决了黑洞信息悖论,也改变了自己之前的看法,被黑洞吸收的信息最终会回到宇宙中。霍金承认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错误,“起码是在科学上最大的错误”。


因为霍金教授独特的研究领域,他被越来越多的人当做人类的先知,很多人向他请教人类和宇宙的未来。


霍金教授看上去很乐意回答这个问题,他也说出过很多惊人之语,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呼吁人类要尽早移民外星,这样才能躲避地球上的危险,使人类更安全和迅速地发展。


这个建议固然值得考虑,但是移民外星毕竟不等同于科学理论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类恐怕依然只能生活在危险的地球上。



对许多人而言,霍金本人就是一个伟大的谜,一部《时间简史》让人脑洞大开,从而对遥远的宇宙充满无穷的想象。


最为世人所知的霍金生平故事,大概还是非第87届奥斯卡提名最佳影片的《万物理论》莫属,该片根据霍金的第一任妻子简·王尔德的回忆录改编,绝大部分故事都来源于真实的生活。



霍金本人对《万物理论》评价很高,看完后更是深受感动。


霍金自己在影视作品中真人出镜“放飞自我”的时刻也不少。据统计,霍金曾在14部影视剧中出演过他本人。多数时候,他象征的都是睿智和高科技。


1992年,霍金在《星际迷航:下一代》中客串自己,与扮演牛顿、爱因斯坦的演员一起打牌。这是他的屏幕“处女秀”。



《生活大爆炸》中厉害得飞起的Sheldon,唯一佩服的人就是霍金。因为,他辛辛苦苦做出的研究,结果却被霍金检查出错误来了。


在剧中,霍金扮演的霍金出场,宅男主角Sheldon面对大神晕倒在地,霍金淡定吐槽:“又一个晕倒粉”。



除了影视作品,霍金也是动画片中的常客。仅仅在美国最知名的动画片《辛普森一家》中,霍金就出现过五次。在《飞出个未来》中,他也曾本色出演,同时客串配音。



虽然不能说话,霍金还创作过歌曲。


1994年,他利用电子发声器献声,和英国大神级迷幻摇滚乐团Pink Floyd合作录制了摇滚作品“Keep Talking”,也在歌曲《Keep Talking》中也过了一把瘾。


后来,霍金在Pink Floyd的新专辑The Endless River中贡献出自己独特的声音。这首歌曲的名字就叫《Talkin' Hawkin》。


霍金还特别擅长写段子,作为一个“网红”,他也少不了“怪癖”,比如……用轮椅轧过讨厌的人的脚趾头……


在1976年的一次英国皇家宴会中,英国王子查尔斯就不幸中招,霍金轧过他的脚趾之后,还高兴地开着轮椅在地上转了一圈……在自己的自传里,霍金也曾写过:人生中最大的遗憾之一就是没有轧过撒切尔夫人的脚趾。



如今,霍金已离我们而去,但无论如何,这位在轮椅上度过了大半生的老人已经用他独特的人生经历,为我们讲解了人生的意义和思想的价值。


有网友说:“至少我们能在《生活大爆炸》中,反复看到霍金教授。” 


 


 

也许很多人对霍金的科学理论没有太多细致的了解,那么,我们就来回顾下霍金的一生。


1959年,17岁的霍金入读牛津大学的大学学院攻读自然科学,得到一等荣誉学位;随后转读剑桥大学研究宇宙学。


1963年,21岁的他不幸被诊断患有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即运动神经细胞病。  当时,医生曾诊断身患绝症的他只能活两年。


1965年,23岁时他取得了博士学位,并留在剑桥大学进行研究工作。


1973年,他提出了奠定了其在天体物理学领域无以复加地位的“黑洞辐射”(也被称为“霍金辐射”)理论,这一新发现巨头划时代的伟大意义(黑洞会像天体一样发出辐射,其辐射的温度和黑洞质量成反比,这样黑洞就会因为辐射而慢慢变小,而温度却越变越高,最后以爆炸而告终。) 


2004年7月,他经过20多年的不断钻研,推翻了自己原来的“黑洞悖论”观点。


1985年,他因患肺炎做了穿气管手术,被彻底剥夺了说话的能力,演讲和问答只能通过语音合成器来完成。


1985年,他第一次来到中国,到中国科技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访问,做天体物理的学术报告。


1988年,霍金的科普著作《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发行,从研究黑洞出发,探索了宇宙的起源和归宿。该书被译成40余种文字,出版逾1000余万册。


上世纪90年代,他亦曾两次到访日本讲学。


2001年10月,他的又一部作品《果壳中的宇宙》  出版发行。 该书是《时间简史》的姐妹篇,以相对简化的手法及大量图解,诉说宇宙起源。


2002年,他第二次来中国,在北京、杭州作科普报告,向公众阐释他的关于天体演化的“M理论”。


2006年,他在香港透露正与女儿合撰写一套类似于《哈利波特》、但主题是理论物理学而非魔法的小说。


2006年6月,他第三次来中国,在香港科技大学带来了自己关于宇宙学最新的研究,轰动一时。


2006年6月19日上午,他在人民大会堂向北京的公众讲述《宇宙的起源》。


2012年,他在热播美剧《生活大爆炸》第五季第21集中,本色出演参与了客串。


2012年,他在北京奥运火炬上盖上了两枚金色指纹,并题词:“为了人类长期生存,为了世界和平,我们需要销毁所有核武器”。


2017年,他为英国BBC录制纪录片《探索新地球》。


2006年6月19日,霍金在人民大会堂讲述《宇宙的起源》


霍金曾经说过:“我忍着不死,是为了变得更聪明。”


“年老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未来,而是从早上喉头的浓痰,到全身无处不在的酸痛。而我们仍旧如此固执地认为,生总好过死,我们所有的文化面貌,生命本能,都趋向于全面否定死亡。


死亡是令人厌恶的,令人不快的,最好避之不谈的。如果可能真希望可以毫不费力地咔嚓从生命的尾部将其剪掉。我们怕死怕得要死,一切生命活动都建立在抗拒死亡的基础上。我们活,吃饭,呼吸,做爱,养育孩子。”


——摘自BBC2011年纪录片《选择死亡》


死亡,是否可以选择?


霍金是这么做的:2006年,他反对安乐死;2013年,他支持别人安乐死;2015年6月,他不排除自己安乐死的可能。说了这么多次,他还是没死。


病症


史蒂芬·霍金在他21岁时确诊患上卢伽雷氏症(ALS),这个病令其肌肉萎缩及全身瘫痪。1985年,43岁的霍金又出现并发症及肺炎,进行气管造口手术后,他永久失去了说话能力,演讲和问答只能通过语音合成器来完成。


“我很怀念自己身体健全的时候。我很想再去游泳。当我的孩子们还很小的时候,我因为自己身体的原因,错过了和他们一起玩耍的时光。”


霍金与第一任妻子简以及孩子们


“做完气管造口手术后,我曾试过闭气自杀,但因身体想呼吸的反射意识太强烈而自杀未遂。”


让一个人违背自身意愿地活着是最大的侮辱。如果我深陷痛苦、不再有所贡献,只能给我身边的人带来负担,那么我会考虑安乐死。”霍金曾经如是说。


家庭


霍金的第一任妻子简在写完自述书《飞向无限》后,在附言中有一段对这段感情的总结:“我完成尾声部分时,霍金刚刚结束了零重力旅行安全返回地球,各大媒体都刊登了他成功完成太空之旅的照片。当他失重状态下悬浮在空中、摆脱一切束缚时,他脸上的笑容几乎能让群星动容。”


“我也被深深打动着。我想,在他向着无限进发的征程上,我能够陪伴着他走过中间一段短暂的旅程,是多么的幸运”。



他们生了三个孩子。第一个儿子罗伯特,第二个是个女儿叫露西。1979年,第三个孩子出世,名字叫做蒂莫西·史蒂芬,是个男孩。在第三个孩子出生之前,大儿子罗伯特逐渐承担起照顾父亲的责任。


但是,由于霍金没有活动能力,与孩子的沟通甚少。“显然,罗伯特需要一位男性榜样人物,跟他奔跑嬉戏、打架玩闹,罗伯特已经过早失去了童年,进入了青少年。”


毫无疑问,霍金作为一名科学家,他的一生是成功的。作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角色是有所缺失的。


折磨


1990年这对夫妇宣布离婚,霍金与一个护理他的年轻姑娘伊莱恩结了婚。


2000年,霍金的家人、同事 和朋友曾发现霍金身上有多处神秘外伤,其中包括手臂、手腕断裂、眼睛周围黑肿、嘴唇破裂以及脸部割伤等。虽然不是什么 致命伤害,但对于只有头部能动的霍金来说,这些伤肯定不是由他自己不小心所致。


2003年8月,霍金的女儿露西发现父亲被人反锁在户外,不仅引发了心脏病,而且身上还有无法解释的青紫,她立即报警。


霍金的第二任妻子伊莱恩性格跋扈,经常虐待丈夫已是事实。至少有3名给霍金做过护工的女子对伊莱恩提出指控。其中一人说,她曾看见伊莱恩殴打霍金;另一个说,她曾听见霍金被放进滚烫的水里洗澡时发出的痛苦叫声;第三名护工则说,霍金害怕单独和妻子在一起,并称后者曾经骂他是“傻瓜”、“笨蛋”。


虽然身体残疾,几十年来一直忍受着难以想象的病痛折磨,加之晚年生活不幸,但霍金依然以超乎常人想象的乐观与毅力,一直坚持工作。



人生态度


霍金对生命的态度,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的科学思想。尽管他的一生似乎都被乌云所笼罩,但是疾病最终使他能够更多地思考与享受生活。


霍金在2010年的《大设计》一书里称,造物主没必要解释宇宙的存在问题。该书遭到一些宗教领袖的强烈反对,他斥责霍金犯了一个逻辑上的“基本谬误”。这位69岁的物理学家2009年在美国进行巡回演讲后就大病了一场,他被送进阿登布鲁克医院,此后又重返剑桥大学,担任研究主管。


在1988年的畅销书《时间简史》里,他提到推导出“万有理论”(描述宇宙里的每一个粒子和力的一系列等式)对科学家意味着什么时,霍金采用了爱因斯坦喜欢使用的销策略。他写道:“那将是人类理性的终极胜利,因为到那时我们就能洞悉上帝的想法了。”


据说这本书售出900万册,它使霍金一跃成为物理学界的耀眼明星。


霍金在一次接受英国《卫报》的采访中驳斥了死后还有来生的观点,并强调了我们需要好好生活,以实现我们在地球上的巨大潜力。



问:“人类为什么存在?”这个问题的研究价值是什么?


霍金:科学支配着宇宙。但是科学直接以抽象的方式告诉我们,人类无法解决一些终极公式。我们需要利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解释最有可能生存下来的群体。我们赋予它们更高价值。


问:你曾说过,我们没理由调用上帝点燃蓝色的导火纸。我们的存在是不是只是一种偶然?


霍金:科学预言显示,很多不同种类的宇宙会从无到有,自然产生。我们出现在这里只是一个偶然。


问:因此我们诞生了。那么接下来我们应该怎么做?


霍金:我们应该寻找我们的行动的最大价值。


问:2009年你出现健康问题,而且还在医院呆了一段时间。冒昧地问一句,你害怕死亡吗?


霍金:过去49年我一直生活在会早死的预期下,我不害怕死亡,但是我并不急着去死。我还有很多想做的事情没有做。我把大脑看成是一台电脑,当它的部件出现故障时,它就会停止工作。对于坏掉的电脑来说,没有天堂和来世,这些只是那些害怕死亡的人的童话故事。


问:你认为科学世界里最美的东西是什么?


科学的美在与它能对现象和不同观测资料之间的联系做出简单解释。这方面的例子包括生物学里的双螺旋结构和物理学里的基本公式。



关于死亡


即使以上痛苦是如此真实的存在,霍金仍然没有打算走进死亡。


2006年,霍金提到安乐死时还表示:


“如果是自愿的,受病痛折磨的人应该有权利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我认为这会是个严重错误。尽管生命看似很坏,但你总能找到事做,也会像别人一样取得成功。有生命,就有希望。”



到了2013年,霍金转而公开支持对身患绝症的人施行“安乐死”,让很多人大为惊讶。在一次重新激起有关安乐死之辩的采访中,霍金说:


“我们不能让动物遭罪,为什么人类就不行呢?”他认为那些身患绝症同时遭受巨大病痛的人应该有权利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而那些帮助他们结束生命的人不应得到被起诉的下场。”


也许一代伟人、一代巨匠也曾经有过因为巨大痛苦而产生的对生命的怀疑,但无论如何,霍金这个名字,连同他的倾注了毕生心血的思想与观点,都成为了科学史上一座划时代的丰碑。所有的传奇都终将谢幕,但生命的价值会以另一种形式,永远流传下来。


编辑:艾彼



部分内容综合自《三联生活周刊》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欢迎订阅《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